定位點
小心遺址就在你身邊—花岡山考古遺址
更新:2025-02-07
人氣 636

文/典藏研究組尹意智
花崗山地形
花崗山,在臺灣地質環境逐漸形成的過程中,由於米崙斷層(又稱「美崙斷層」)錯動,造成東側美崙臺地隆起;美崙臺地後被美崙溪切穿,南側成為花崗山,北側則為美崙山與美崙臺地。
花崗山與史前人類
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初期,史前人類來到花蓮平原後,因花崗山良好的自然環境,悠然在此安身立命。歷經新石器時代(約距今5千至2千年前)、鐵器時代(約距今約2千至4百年前)、清治、日治等不同的時代與人群往來,在花崗山上可見多處前人蹤跡。就目前的花蓮考古而言,花崗山是目前蘊藏史前遺留最豐富的地方,也是相關考古研究最豐饒的考古遺址。
日治時期的花岡山
早在1910年日治時期因花蓮醫院院長官舍施工出土石器,花岡山考古遺址已被日本學者知曉;1929年5月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在結束蘭嶼的調查時,順帶視察了當時因工程出土許多陶、石器的花岡山考古遺址;爾後在同年11月,移川等人就在花岡山進行發掘工作,並對出土的甕棺、玉器(當時判斷為蛇紋石)嘖嘖稱奇。花岡山考古遺址從此正式進入考古學術的殿堂之中。
花岡山與花崗山
「花岡山」此一地名在戰後,重新更名為「花崗山」;但是考古學者尊重並沿用早期的考古遺址命名,故「遺址」名稱與「文化」名稱維持沒有山字頭的「岡」。其後,在1992年、2009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等陸續經過各個不同學術單位的發掘研究,逐漸揭開本遺址的神秘面紗。
花岡山文化
2000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葉美珍女士發表了花岡山文化,將花蓮平原及其周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正式命名為「花岡山文化」。花岡山文化的特色,其一是治玉技術高超,目前定為「國寶」的蛙形玉飾即屬於本文化的精美飾品;其二陶器雖多為素面,但許多陶器表面有塗上紅色塗料燒製的現象;其三他們的葬俗使用甕棺及石板棺,但是甕棺葬為主要的習俗形式,是為對死生之事的特殊習俗;最後,石斧、石錛與網墜的數量龐大,石斧代表農業行為普遍,石錛與木工工藝有關,而網墜數量龐大則與漁業捕撈盛行有關。
除了新石器晚期的花岡山文化,本遺址也出土了新石器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新石器中期的東部繩紋紅陶文化、鐵器時代早期的花岡山上層文化、鐵器時代中晚期的靜浦文化、日治時期文化等,其地底下蘊藏的珍貴文化資產極為豐富。在花岡山考古遺址的研究成果,使花蓮市地底下的文化生命向前延伸了五千年的光景;而站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承接這五千年延續不墜的文化並仰望未來的我們,怎能不感到開心,而同時又不自覺謹小慎微呢?
參考書目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 1(1):63-76。
葉美珍
2000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6。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
陳有貝
2017 《花崗山老人館興建工程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
2020 《花蓮縣花岡山列冊考古遺址(北濱段 587-61 地號)興建住宅搶救發掘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劉益昌
2007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考古緊急評估計畫:發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劉益昌、趙金勇
2010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一冊總論(田野考古發掘)》。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4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第二期)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花崗山地形
花崗山,在臺灣地質環境逐漸形成的過程中,由於米崙斷層(又稱「美崙斷層」)錯動,造成東側美崙臺地隆起;美崙臺地後被美崙溪切穿,南側成為花崗山,北側則為美崙山與美崙臺地。
花崗山與史前人類
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初期,史前人類來到花蓮平原後,因花崗山良好的自然環境,悠然在此安身立命。歷經新石器時代(約距今5千至2千年前)、鐵器時代(約距今約2千至4百年前)、清治、日治等不同的時代與人群往來,在花崗山上可見多處前人蹤跡。就目前的花蓮考古而言,花崗山是目前蘊藏史前遺留最豐富的地方,也是相關考古研究最豐饒的考古遺址。
日治時期的花岡山
早在1910年日治時期因花蓮醫院院長官舍施工出土石器,花岡山考古遺址已被日本學者知曉;1929年5月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在結束蘭嶼的調查時,順帶視察了當時因工程出土許多陶、石器的花岡山考古遺址;爾後在同年11月,移川等人就在花岡山進行發掘工作,並對出土的甕棺、玉器(當時判斷為蛇紋石)嘖嘖稱奇。花岡山考古遺址從此正式進入考古學術的殿堂之中。
花岡山與花崗山
「花岡山」此一地名在戰後,重新更名為「花崗山」;但是考古學者尊重並沿用早期的考古遺址命名,故「遺址」名稱與「文化」名稱維持沒有山字頭的「岡」。其後,在1992年、2009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等陸續經過各個不同學術單位的發掘研究,逐漸揭開本遺址的神秘面紗。
花岡山文化
2000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葉美珍女士發表了花岡山文化,將花蓮平原及其周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正式命名為「花岡山文化」。花岡山文化的特色,其一是治玉技術高超,目前定為「國寶」的蛙形玉飾即屬於本文化的精美飾品;其二陶器雖多為素面,但許多陶器表面有塗上紅色塗料燒製的現象;其三他們的葬俗使用甕棺及石板棺,但是甕棺葬為主要的習俗形式,是為對死生之事的特殊習俗;最後,石斧、石錛與網墜的數量龐大,石斧代表農業行為普遍,石錛與木工工藝有關,而網墜數量龐大則與漁業捕撈盛行有關。
除了新石器晚期的花岡山文化,本遺址也出土了新石器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新石器中期的東部繩紋紅陶文化、鐵器時代早期的花岡山上層文化、鐵器時代中晚期的靜浦文化、日治時期文化等,其地底下蘊藏的珍貴文化資產極為豐富。在花岡山考古遺址的研究成果,使花蓮市地底下的文化生命向前延伸了五千年的光景;而站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承接這五千年延續不墜的文化並仰望未來的我們,怎能不感到開心,而同時又不自覺謹小慎微呢?
參考書目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 1(1):63-76。
葉美珍
2000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6。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
陳有貝
2017 《花崗山老人館興建工程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陳有貝
2020 《花蓮縣花岡山列冊考古遺址(北濱段 587-61 地號)興建住宅搶救發掘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劉益昌
2007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考古緊急評估計畫:發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劉益昌、趙金勇
2010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一冊總論(田野考古發掘)》。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4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第二期)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