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定位點

考古甘苦談

更新:2025-05-19
181
考古發掘現場(2)
行政營運組/張瑜芳

      對於考古,大家總是有很多想像,尤其被電影影響以為會充滿香辣刺激的情節,或是驚悚萬分的挑戰。我們沒有讓木乃伊起死回生的能力,也沒有解除詛咒的方法,但我們的確是最先和考古遺物有親密接觸的一群人,而此篇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考古的點點滴滴。

      考古工作依內容主要可分為室外和室內兩個部分,室外就是我們認知的現地考古發掘,室內主要是發掘結束後針對標本的系統化作業。對於考古人員來說,室外和室內的工作各有不同承擔,同時也缺一不可。

      本文訪談了兩位本館重量級的基層考古人員,以下用AB代號稱之。

       A

      我從民國97年花岡山遺址第一期開始一直做考古到現在,會接觸考古是因透過人家介紹,那時剛好缺人。室外工作很辛苦因要出勞力,夏天頂著太陽、冬天頂著寒風。如果坑很深,人在裡面時會很悶沒風;當太陽超級大時,我曾經熱到要中暑快暈倒都要吐了。在室外工作要搬重物甩土,曾經發生手指板不回來,資深的發掘人員說這是板機指(又稱狹窄性腱鞘炎),因長時間同姿勢握工具造成,需要時間復建。發掘久了腳也壞了,一直蹲下起立,有在吃阿鈣。

      大部分的發掘工作都在野外要上廁所只能就地解決,工地才有流動廁所,或剛好附近有住家可以借廁所。女生在野外上廁所很不方便,到草叢裡上廁所怕蛇出沒,尤其經期來的時候,肚子痛搬重物又要出力。

      在室內工作頭腦要很清楚,處理後續標本要花很大耐心,會進行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包括清洗、排序等,清洗完要編號登錄、測量,所以記性要好,偶爾會遇到具挑戰性的工作如修復陶罐。雖然在室內工作不會像在室外那麼累,但在室內做重複性的工作很耗眼力。以現在的年紀而言只能偶爾去室外工作,畢竟做久了身體容易壞掉。結婚了也不適合跑去外縣市工作,多以花蓮為主。花岡山遺址做最久,其他都是小型發掘。

       B
      我會進入考古工作是因為在水璉部落認識鍾國風老師,當時老師還在念博班擔任劉益昌教授的助理,認識他之後老師問要不要幫忙洗陶片。我去洗陶片後不久家中有事需要我幫忙,我就停掉洗陶片的工作。民國97年,有一天老師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去花崗山發掘。一開始去花岡山遺址先是洗陶片,發掘工作都沒人教,還被鍾國風老師罵因為不會用小平鏟,地挖不平,他後來找別人來教我。最多時有70幾位同時在花岡山遺址進行發掘,人需要被篩選,所以有人會拼業績,速度要快成果要好地要平。那時很多臨時工,也有很多年輕人。

      我印象中最辛苦的時候是民國103年在漢本遺址打石頭,比桌子大的石頭都要敲開,錘子還拿到30磅的,不能隨便打,要看石頭的紋路;機器的話是用阿朱力(破碎機),那時候什麼都不會要人家教。還有人從山坡上滾下來,身邊都是石頭,撞到很痛很危險。

      在漢本遺址上廁所時,都要拿帆布去幫人家遮,我們前面有圍兜兜,要注意後面不要被看到。在漢本時很辛苦,不管休息室還是廁所都要自己搭建。我超怕蛇,去草叢上廁所很怕有蛇,在漢本時還有人拿蛇皮嚇我,真的超可怕!漢本的坑洞有三層樓那麼深,需要先疊沙袋,倒土時要用人力一個個接,再用畚箕甩土。天氣很熱,大家脾氣都很火爆。

      我比較喜歡在室外工作,休息時就可以休息,但上廁所比較不方便。對我來說在室內工作比較累,眼睛很辛苦,有好有壞。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