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時光甕藏:花蓮甕棺訴說史前記憶
更新:2024-11-12
人氣 112
文/典藏研究組衣琇平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雖然只有15件甕棺,但它們蘊藏著豐富的故事,彷彿是臺灣東部史前社會的時光膠囊。這些來自花岡山和上美崙II考古遺址的甕棺,不只是簡單的埋葬工具,而是揭示了史前人類的信仰以及生死觀。
神秘的花岡山與上美崙II考古遺址
花岡山考古遺址位於現今花蓮市的公園路旁,周圍早已被現代建築包圍。然而,考古學家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地區,卻發掘出許多不凡的寶藏,甕棺便是其中之一。上美崙II考古遺址位於美崙溪另一側,由熱心的地方居民發現,並成為考古學家深入探索花蓮地區脈絡的重要據點。
這兩處考古遺址能夠保存這些文物,部分原因是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花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地質變化劇烈,砂礫和泥土層恰好成為天然的保護層,將這些史前時代的寶藏保存至今。
甕棺—史前時代的「時光膠囊」
甕棺不僅是當時社會用來埋葬逝者的容器,還是人們生活方式、信仰與社會結構的見證。1929年,日本學者宮本延人首次在花岡山發現大型陶甕,雖然當時並未找到人骨,但這一發現揭開了後來一連串的考古探索。到1990年代,花岡山再次出土數個甕棺,研究人員發現甕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個大型陶罐,另一種則是兩個陶罐扣合而成的葬具(葉美珍 2001)。
更令人興奮的是,2013年,考古學家在花崗山運動公園發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甕棺,甕棺內出土人骨。人骨的存在不僅證實了甕棺的真實用途,也讓我們對史前社會的葬俗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些甕棺中,有些內部甚至還發現玉器等陪葬品。
修復甕棺的挑戰
甕棺的修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這些甕棺體積龐大,且經過數千年的埋藏,許多陶器已經破損,甚至出現霉變。在現場發掘時,研究人員使用特製木箱小心翼翼地將甕棺連同周圍的土壤一併取出,送到博物館保存。然而,還有許多甕棺尚未進行內部清理,內部的堆積物和遺物仍然是個謎。
2024年的修復計畫啟動,不僅將清理這些甕棺中的其中一座,還會深入研究它們內部的遺留物,並撰寫詳細的報告,為未來的研究者留下更完整的資料。
甕棺葬的文化意涵
甕棺葬這種特殊的埋葬習俗,考古學家可透過研究甕棺的製作工藝、埋葬方式和內部陪葬品,得以一窺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每個甕棺背後,都是一個故事,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表達對生命的敬畏。
即使這些甕棺中大多數已經找不到人骨,陶器的製作工藝和埋葬配置仍然為考古學家提供大量的線索。這些線索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花岡山文化的社會結構以及日常生活。
未來的探索與發現
隨著修復工作的進行,這些甕棺將揭開更多關於臺灣東部史前文化的秘密。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也是對未來的啟發。甕棺的研究不只是考古學上的發現,它讓我們得以重新連結過去,並且從中獲得啟示。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的甕棺,儘管看似安靜地躺在展示櫃裡,卻訴說著史前社會的故事。這些寶貴的遺留將繼續引領我們穿越時光,揭示臺灣東部史前史的另一個面貌。
參考書目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
2009 〈米崙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3:11-20。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 63-76。
徐美玲
2008 《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陳有貝、尤筱薇
2019a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北濱段587-3地號)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葉美珍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6》。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
劉益昌、趙金勇
2014 《「花岡山文化探析」研究計畫—花岡山遺址發掘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鍾國風
2015 《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出土標本整理計畫: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雖然只有15件甕棺,但它們蘊藏著豐富的故事,彷彿是臺灣東部史前社會的時光膠囊。這些來自花岡山和上美崙II考古遺址的甕棺,不只是簡單的埋葬工具,而是揭示了史前人類的信仰以及生死觀。
神秘的花岡山與上美崙II考古遺址
花岡山考古遺址位於現今花蓮市的公園路旁,周圍早已被現代建築包圍。然而,考古學家在這片看似平凡的地區,卻發掘出許多不凡的寶藏,甕棺便是其中之一。上美崙II考古遺址位於美崙溪另一側,由熱心的地方居民發現,並成為考古學家深入探索花蓮地區脈絡的重要據點。
這兩處考古遺址能夠保存這些文物,部分原因是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花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地質變化劇烈,砂礫和泥土層恰好成為天然的保護層,將這些史前時代的寶藏保存至今。
甕棺—史前時代的「時光膠囊」
甕棺不僅是當時社會用來埋葬逝者的容器,還是人們生活方式、信仰與社會結構的見證。1929年,日本學者宮本延人首次在花岡山發現大型陶甕,雖然當時並未找到人骨,但這一發現揭開了後來一連串的考古探索。到1990年代,花岡山再次出土數個甕棺,研究人員發現甕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個大型陶罐,另一種則是兩個陶罐扣合而成的葬具(葉美珍 2001)。
更令人興奮的是,2013年,考古學家在花崗山運動公園發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甕棺,甕棺內出土人骨。人骨的存在不僅證實了甕棺的真實用途,也讓我們對史前社會的葬俗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些甕棺中,有些內部甚至還發現玉器等陪葬品。
修復甕棺的挑戰
甕棺的修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這些甕棺體積龐大,且經過數千年的埋藏,許多陶器已經破損,甚至出現霉變。在現場發掘時,研究人員使用特製木箱小心翼翼地將甕棺連同周圍的土壤一併取出,送到博物館保存。然而,還有許多甕棺尚未進行內部清理,內部的堆積物和遺物仍然是個謎。
2024年的修復計畫啟動,不僅將清理這些甕棺中的其中一座,還會深入研究它們內部的遺留物,並撰寫詳細的報告,為未來的研究者留下更完整的資料。
甕棺葬的文化意涵
甕棺葬這種特殊的埋葬習俗,考古學家可透過研究甕棺的製作工藝、埋葬方式和內部陪葬品,得以一窺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每個甕棺背後,都是一個故事,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表達對生命的敬畏。
即使這些甕棺中大多數已經找不到人骨,陶器的製作工藝和埋葬配置仍然為考古學家提供大量的線索。這些線索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花岡山文化的社會結構以及日常生活。
未來的探索與發現
隨著修復工作的進行,這些甕棺將揭開更多關於臺灣東部史前文化的秘密。這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溯,也是對未來的啟發。甕棺的研究不只是考古學上的發現,它讓我們得以重新連結過去,並且從中獲得啟示。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的甕棺,儘管看似安靜地躺在展示櫃裡,卻訴說著史前社會的故事。這些寶貴的遺留將繼續引領我們穿越時光,揭示臺灣東部史前史的另一個面貌。
參考書目
林啟文、陳文山、劉彥求、陳柏村
2009 〈米崙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3:11-20。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 63-76。
徐美玲
2008 《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陳有貝、尤筱薇
2019a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北濱段587-3地號)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葉美珍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6》。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
劉益昌、趙金勇
2014 《「花岡山文化探析」研究計畫—花岡山遺址發掘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鍾國風
2015 《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出土標本整理計畫: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