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產業史特展」 策展側記:在石綿山下尋找消逝的玉礦記憶
更新:2024-11-12
人氣 64
文/展示教育組莊介瑋
如今走在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的街道上,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因為臺灣玉產業而繁榮興盛。即便現今多數人稱蘊藏豐富礦藏的原荖腦山為荖腦山、荖山,但老一輩的豐田人更常稱為「石綿山」。作為「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產業史特展」的策展人,我深感這場展覽肩負著的使命。這不僅是對一段產業歷史的重現,更是社區參與文化保存的深刻實踐。
今日的豐坪、豐山、豐裡三村,為日治時期的豐田村,第一次走進豐田社區時,我看見街角散落的玉石切割廢料,聽著居民們訴說過去的採玉與磨玉故事。1956年豐田玉才被發現並鑑定為臺灣閃玉,具高度經濟價值,於1975年達到開採巔峰。每位居民的回憶,都是豐田這個曾經因玉產業而興盛的村莊的見證者,我們希望讓這些記憶透過展覽得以延續。
展覽場地的歷史共鳴
展場特別選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二館,明治43年(1910年)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開村,明治44年(1911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這棟建築前身從日治時期的移民村行政中心、戰後的國語教學民教班到豐裡國小輔導教室,一路見證豐田地區的發展歷程。當我們在規劃展場時,便希望讓這座承載著地方記憶的歷史建築空間再活化,成為不同時空的載體,呈現在地臺灣玉產業的故事。
重現產業繁榮的盛況
此次展覽的重點是重現民國50至60年代豐田地區的臺灣閃玉礦產業盛況,展覽共分成七個主題,分別是「玉現石綿山」、「臺灣玉披上的白紗」、「讓臺灣玉開始閃耀」、「上山背石頭扛起家計」、「家庭即工廠」、「玉石大街繁榮光景」、「逐漸黯淡的光芒」。為此,我們從產業的每一個環節著手,無論是開採、運輸還是加工,這些歷史都在豐富的文物、老照片、舊報紙及新聞影像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展覽亦透過多元的展示互動手法,包括使用手電筒燈照礦石、歷史錄像播送、壽豐國中校歌播放、礦工知識學習單及模擬玉礦坑道口等方式,讓民眾有多感官的體驗,想像過往年代的礦工歲月。
社區參與述說的歷史
籌備過程中,我們積極與在地合作,透過居民提供的珍貴文物、照片和口述歷史,共同建構這段產業發展史,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在礦區不只有「有牌」礦工,許多民眾也會帶著工具上山撿拾玉石,一位老前輩展示珍藏多年揹玉的背板,訴說著過去徒步上山採玉的艱辛;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礦坑開採的盛況;一塊切割後的玉料,見證著家家戶戶從事磨玉代工的情景。這些實物不只是展品,更是凝聚著在地人共同記憶的載體。
跨越千年的文化連結與傳承
臺灣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史前時代,它曾是連結臺灣島內及環南海的重要貿易物品。而在近代,它又見證了豐田地區的興衰變遷。透過這次特展,我們希望不只是呈現一段產業史,更要喚起人們對文化資產的重視,讓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展覽將持續至114年6月29日,歡迎大家來到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二館,一起探索這段深埋在石綿山下的玉礦記憶。這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豐田社區共同參與的文化行動,見證著花蓮的歷史發展,也為臺灣礦業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展覽資訊
如今走在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的街道上,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因為臺灣玉產業而繁榮興盛。即便現今多數人稱蘊藏豐富礦藏的原荖腦山為荖腦山、荖山,但老一輩的豐田人更常稱為「石綿山」。作為「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產業史特展」的策展人,我深感這場展覽肩負著的使命。這不僅是對一段產業歷史的重現,更是社區參與文化保存的深刻實踐。
今日的豐坪、豐山、豐裡三村,為日治時期的豐田村,第一次走進豐田社區時,我看見街角散落的玉石切割廢料,聽著居民們訴說過去的採玉與磨玉故事。1956年豐田玉才被發現並鑑定為臺灣閃玉,具高度經濟價值,於1975年達到開採巔峰。每位居民的回憶,都是豐田這個曾經因玉產業而興盛的村莊的見證者,我們希望讓這些記憶透過展覽得以延續。
展覽場地的歷史共鳴
展場特別選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二館,明治43年(1910年)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開村,明治44年(1911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這棟建築前身從日治時期的移民村行政中心、戰後的國語教學民教班到豐裡國小輔導教室,一路見證豐田地區的發展歷程。當我們在規劃展場時,便希望讓這座承載著地方記憶的歷史建築空間再活化,成為不同時空的載體,呈現在地臺灣玉產業的故事。
重現產業繁榮的盛況
此次展覽的重點是重現民國50至60年代豐田地區的臺灣閃玉礦產業盛況,展覽共分成七個主題,分別是「玉現石綿山」、「臺灣玉披上的白紗」、「讓臺灣玉開始閃耀」、「上山背石頭扛起家計」、「家庭即工廠」、「玉石大街繁榮光景」、「逐漸黯淡的光芒」。為此,我們從產業的每一個環節著手,無論是開採、運輸還是加工,這些歷史都在豐富的文物、老照片、舊報紙及新聞影像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展覽亦透過多元的展示互動手法,包括使用手電筒燈照礦石、歷史錄像播送、壽豐國中校歌播放、礦工知識學習單及模擬玉礦坑道口等方式,讓民眾有多感官的體驗,想像過往年代的礦工歲月。
社區參與述說的歷史
籌備過程中,我們積極與在地合作,透過居民提供的珍貴文物、照片和口述歷史,共同建構這段產業發展史,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在礦區不只有「有牌」礦工,許多民眾也會帶著工具上山撿拾玉石,一位老前輩展示珍藏多年揹玉的背板,訴說著過去徒步上山採玉的艱辛;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礦坑開採的盛況;一塊切割後的玉料,見證著家家戶戶從事磨玉代工的情景。這些實物不只是展品,更是凝聚著在地人共同記憶的載體。
跨越千年的文化連結與傳承
臺灣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史前時代,它曾是連結臺灣島內及環南海的重要貿易物品。而在近代,它又見證了豐田地區的興衰變遷。透過這次特展,我們希望不只是呈現一段產業史,更要喚起人們對文化資產的重視,讓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展覽將持續至114年6月29日,歡迎大家來到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二館,一起探索這段深埋在石綿山下的玉礦記憶。這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次豐田社區共同參與的文化行動,見證著花蓮的歷史發展,也為臺灣礦業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石綿山下的玉礦軌跡—臺灣玉產業史特展】
- 展覽時間:113年10月12日(六)至114年6月29日(日)
- 展覽地點: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館(原豐田村移民指導所事務室)花蓮縣壽豐鄉文化街2-2號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