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從陶說起—「Kacacefelisan 交會:阿美陶文化特展」
更新:2024-11-14
人氣 64
文/展示教育組馬思源
「阿美陶」‧交會之處
阿美族製陶與用陶的傳統由來已久,今日人們耳熟能詳的「阿美陶」,是傳統生活的重要器具,不僅用於日常飲食、儲物取水,更是舉行信仰儀式的要角,緊密維繫著神靈、先人以及聚落文化。
「阿美陶」作為可能連結近代族群和史前文化的橋樑之一,是基於考古學研究與民族誌資料的類比,這類陶器在史前聚落中扮演的角色,或可由阿美族的傳統生活略知一二。這也是此次展覽著意呈現的面向。
展覽以「Kacacefelisan 交會」為題1 ,將「阿美陶」作為不同觀點的匯聚之處:年代湮遠的考古遺址和史前人群,近代以來逐漸凝聚定名的阿美族,與當代持續變動中的部落生活,透過傳統陶文化,得以交會彼此、時空相遇。
從史前到當代
「靜浦文化」(距今約1,500年至300年前)相關遺址發現的陶器,與19世紀以來文獻資料記載的阿美族陶器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日常用具和祭祀用具。此外,由於這類遺址與文獻和口傳提及的阿美族舊社2有關,或是鄰近仍有族群活動的古老部落3 ,考古學家曾提出「阿美陶類」4與「阿美文化」5 的概念,推測後者為阿美族的祖型文化,並以此連結史前文化與現生族群。
從史前靜浦文化到近代以來的阿美族,其中有許多變動的軌跡。現今觀點認為,仍需對舊社議題、族群文化內涵等面向作進一步研究,並結合不同學科成果,才能夠更細緻地了解考古學文化和近代族群建構之間的關聯。
從陶記取生活
從過往的民族誌資料可知,許多臺灣原住民族曾熟稔於製陶技術。如今僅阿美族與達悟族各以不同的軌跡,傳承傳統製陶文化至今。
阿美族製陶傳統具體顯現了部落的社會關係和傳統信仰,比如製陶有固定的季節、製陶者皆為女性、取土點有一定範圍、採土和燒陶前有固定的祭祀儀式、不會取用過量的黏土破壞環境等等,充分體現了遵循成規、敬畏神靈、敬愛自然,自律自足的價值觀。
近代以來,因為現代工業陶瓷製品隨商業網絡進入部落,阿美族製陶傳統逐漸沒落;但近年來,貓公、太巴塱、港口、里漏等部落,阿美族製陶師從長者手中傳承傳統製陶文化,投身復振本族的製陶傳統。重塑阿美陶的過程,不僅是適應當前物質環境,重新凝聚信仰傳統;更是透過身體勞動的實際體會,再次發現文化傳統的生活樣貌。
此次特展延續了花蓮縣文化局近年來對阿美陶的關注,展區分為「阿美‧陶‧史前」、「製作阿美陶」、「阿美陶傳統」、「當代阿美陶」等面向,藉由訴說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延續且變動的內涵,更透過陶器與史前文化相遇交會,以此呈現阿美陶文化的豐富面貌。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Kacacefelisan 交會:阿美陶文化特展】
• 展覽時間:113年10月19日(六)至114年4月20日(日)
• 展覽地點: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樓(974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市場1號)
【附:相關連結】
1. 2022洄瀾藝術札根Atomo—太巴塱阿美陶藝復興計劃/太巴塱阿美陶工作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yIGvAFWPs&list=PLWiUsGGEgA_84Yn7vM8GiRM07HeVsM_Ec&index=3
2. 再現Atomo:洄瀾陶歷史脈絡-阿美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lgKhiAFI
3. 再現Atomo:洄瀾陶歷史脈絡-考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6t2e4ck
4. 坑燒- 阿美族傳統製陶,2013西富國小 馬佛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pOgCtGe18
5. 港口阿美族製陶文化研習 02,花蓮高中,2016港口部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1PZ4QLYmI
6. 2023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 【藝術行動】貓公部落阿美陶與異材質的結合與創新,節點共創,2023貓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e-OhlFPIo&list=PLYdRJtwLdxQF68g1oyfbqNDWRlUI4vHxU&index=4
7. 生活在遺址上|阿美族人的古董收藏櫃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165
8. 2023 Pulima藝術節 Misakorengay 製陶的人 採集即為創作的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d-zhdn2ro
9. 阿美族製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b0_B_DTU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Kacacefelisan,讀作[kaʦaʦəfəɾisan]。阿美語,意指交會處、交匯處。日常應用如:市集中人與人的會面、道路的交集處等。
註2:如水璉 Ciwidian(今壽豐鄉水璉村)。
註3:如港口 Makotaay(今豐濱鄉港口村)。
註4:1960年代,學者Richard J. Pearson根據在泰源遺址的發現,提出「阿美陶類」(Ami Pottery)概念。
註5:1980年,學者宋文薰提出「阿美文化」一詞,指稱東海岸史前文化繼卑南文化後的鐵器時代。1980年代,黃士強、劉益昌、陳有貝等學者根據奇美、大港口及靜浦等代表性遺址所見,因遺址空間分佈多與阿美族社域重疊、或為文獻及口傳記述中舊社所在,基於對民族誌中阿美族物質文化的理解,推測「阿美文化」為海岸阿美族的祖型文化。其中,祭祀用的器物形制多次被提及。1990年代,考古學家依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將「阿美文化」改稱「靜浦文化」。參考自鍾國風,《祭壺器的社會生命史—阿美族東昌村的民族學調查與靜浦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4)。
「阿美陶」‧交會之處
阿美族製陶與用陶的傳統由來已久,今日人們耳熟能詳的「阿美陶」,是傳統生活的重要器具,不僅用於日常飲食、儲物取水,更是舉行信仰儀式的要角,緊密維繫著神靈、先人以及聚落文化。
「阿美陶」作為可能連結近代族群和史前文化的橋樑之一,是基於考古學研究與民族誌資料的類比,這類陶器在史前聚落中扮演的角色,或可由阿美族的傳統生活略知一二。這也是此次展覽著意呈現的面向。
展覽以「Kacacefelisan 交會」為題1 ,將「阿美陶」作為不同觀點的匯聚之處:年代湮遠的考古遺址和史前人群,近代以來逐漸凝聚定名的阿美族,與當代持續變動中的部落生活,透過傳統陶文化,得以交會彼此、時空相遇。
從史前到當代
「靜浦文化」(距今約1,500年至300年前)相關遺址發現的陶器,與19世紀以來文獻資料記載的阿美族陶器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日常用具和祭祀用具。此外,由於這類遺址與文獻和口傳提及的阿美族舊社2有關,或是鄰近仍有族群活動的古老部落3 ,考古學家曾提出「阿美陶類」4與「阿美文化」5 的概念,推測後者為阿美族的祖型文化,並以此連結史前文化與現生族群。
從史前靜浦文化到近代以來的阿美族,其中有許多變動的軌跡。現今觀點認為,仍需對舊社議題、族群文化內涵等面向作進一步研究,並結合不同學科成果,才能夠更細緻地了解考古學文化和近代族群建構之間的關聯。
從陶記取生活
從過往的民族誌資料可知,許多臺灣原住民族曾熟稔於製陶技術。如今僅阿美族與達悟族各以不同的軌跡,傳承傳統製陶文化至今。
阿美族製陶傳統具體顯現了部落的社會關係和傳統信仰,比如製陶有固定的季節、製陶者皆為女性、取土點有一定範圍、採土和燒陶前有固定的祭祀儀式、不會取用過量的黏土破壞環境等等,充分體現了遵循成規、敬畏神靈、敬愛自然,自律自足的價值觀。
近代以來,因為現代工業陶瓷製品隨商業網絡進入部落,阿美族製陶傳統逐漸沒落;但近年來,貓公、太巴塱、港口、里漏等部落,阿美族製陶師從長者手中傳承傳統製陶文化,投身復振本族的製陶傳統。重塑阿美陶的過程,不僅是適應當前物質環境,重新凝聚信仰傳統;更是透過身體勞動的實際體會,再次發現文化傳統的生活樣貌。
此次特展延續了花蓮縣文化局近年來對阿美陶的關注,展區分為「阿美‧陶‧史前」、「製作阿美陶」、「阿美陶傳統」、「當代阿美陶」等面向,藉由訴說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延續且變動的內涵,更透過陶器與史前文化相遇交會,以此呈現阿美陶文化的豐富面貌。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Kacacefelisan 交會:阿美陶文化特展】
• 展覽時間:113年10月19日(六)至114年4月20日(日)
• 展覽地點: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樓(974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市場1號)
【附:相關連結】
1. 2022洄瀾藝術札根Atomo—太巴塱阿美陶藝復興計劃/太巴塱阿美陶工作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yIGvAFWPs&list=PLWiUsGGEgA_84Yn7vM8GiRM07HeVsM_Ec&index=3
2. 再現Atomo:洄瀾陶歷史脈絡-阿美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lgKhiAFI
3. 再現Atomo:洄瀾陶歷史脈絡-考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i6t2e4ck
4. 坑燒- 阿美族傳統製陶,2013西富國小 馬佛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pOgCtGe18
5. 港口阿美族製陶文化研習 02,花蓮高中,2016港口部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1PZ4QLYmI
6. 2023森川里海藝術創生計畫 【藝術行動】貓公部落阿美陶與異材質的結合與創新,節點共創,2023貓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e-OhlFPIo&list=PLYdRJtwLdxQF68g1oyfbqNDWRlUI4vHxU&index=4
7. 生活在遺址上|阿美族人的古董收藏櫃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165
8. 2023 Pulima藝術節 Misakorengay 製陶的人 採集即為創作的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d-zhdn2ro
9. 阿美族製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b0_B_DTU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Kacacefelisan,讀作[kaʦaʦəfəɾisan]。阿美語,意指交會處、交匯處。日常應用如:市集中人與人的會面、道路的交集處等。
註2:如水璉 Ciwidian(今壽豐鄉水璉村)。
註3:如港口 Makotaay(今豐濱鄉港口村)。
註4:1960年代,學者Richard J. Pearson根據在泰源遺址的發現,提出「阿美陶類」(Ami Pottery)概念。
註5:1980年,學者宋文薰提出「阿美文化」一詞,指稱東海岸史前文化繼卑南文化後的鐵器時代。1980年代,黃士強、劉益昌、陳有貝等學者根據奇美、大港口及靜浦等代表性遺址所見,因遺址空間分佈多與阿美族社域重疊、或為文獻及口傳記述中舊社所在,基於對民族誌中阿美族物質文化的理解,推測「阿美文化」為海岸阿美族的祖型文化。其中,祭祀用的器物形制多次被提及。1990年代,考古學家依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原則,將「阿美文化」改稱「靜浦文化」。參考自鍾國風,《祭壺器的社會生命史—阿美族東昌村的民族學調查與靜浦文化的考古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4)。
相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