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定位點

行動中的考古博物館

更新:2025-03-24
65
考古嘉年華擺攤現場
館長/溫孟威

       考古遺址是指在地層中埋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留的場域,《文化資產保存法》中針對考古遺址的定義是「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物、遺跡,而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1。過去人類生活的地點往往也是現代人住居的地點,因此現代社會的開發行為往往與遺址保存造成無可避免的衝突。本文將就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籌設的背景及成立後營運的特色,來回應前述的問題。


考古遺址的保存方式
       花蓮縣位於臺灣東側,版圖狹長,東臨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脈高山峻嶺,史前遺址多位於海岸近處及淺山地區。過去的文化遺留在未受開發前大部分是埋藏於地底的,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一旦受到不同程度的擾動,他們所蘊含的重要脈絡資訊就會有所影響,所以對考古學家而言,考古遺址得以永久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原貌,也就是讓這些過往人類生活的痕跡保留於地底下。當代人群不論是耕作整地、建造住居及各式建設都會擾及地層,如何在開發行為及遺址保護間研擬一個雙贏的策略,就是相關單位(公部門、學術單位、文化人士及地主)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考古文化館的籌設之路
       為了讓大眾能有機會認識花蓮史前人類的生活文化,推展社會大眾保護考古遺址觀念,花蓮縣文化局2013年就有籌設考古文化館的計畫,希望出土的考古文物能有一個展示及典藏空間。考古文化館籌設首先考慮選址在花蓮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規劃空間在編號23號倉庫。這園區前身是花蓮酒廠,1988年結束製酒業務,2011年轉型為文化產業創意園區。但是最終因文化部規劃以ROT方式營運,全區委託給民間企業營運,故無法取得空間使用權。

       此時壽豐鄉公所位於豐山村的公共造產豐田市場,因為閒置多年亟思活化利用方式,願意無償委託給文化局營運。豐山村距離花蓮市約40分鐘車程,戶籍人口數約2,000人,實際在居人數約僅一半不到,村民多以務農維生,連接台九線的道路也僅有六米寬,不適宜遊覽車進入。如果考量觀光客群,豐田市場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地點;但基於城鄉建設平衡的考量,最終拍板將壽豐鄉豐田市場整建為考古文化館。2016年文化局向中央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申請考古博物館修繕及展示工程計畫補助,總經費7,200萬元,2017年動工,花費4年的時間於2020年竣工,2021年1月24日開館營運。

考古博物館的因應策略
       雖然豐田市場作為文物展示館有地緣上的劣勢,當時的承辦人陳孟莉小姐在目標觀眾群及設計上提出因應策略:設定目標觀眾為國中小學生,做為縣內國中小學的鄉土教育基地;配合設計上的特色有以下各項:展示規劃上注重知識性的脈絡、連結考古發掘氛圍設計特別的色彩計畫、展場設置互動裝置提高小朋友觀賞考古展示的興趣。

      另以下是本館營運後遇到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一、打造館前廣場:文化局2021年向內政部營建署申請「城鎮風貌及創生環境營造計畫」。
二、設計考古教學課程:設計學習單、專屬導覽、考古沙坑體驗課程,將考古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
三、設置親子遊憩區:除了原有的繪本書籍外,還有考古大富翁、考古拼圖、文物分類等遊戲。
四、考古挖挖挖:2021年本館和東華大學郭俊麟老師合作,開發考古沙坑體驗課程,推出之後深受大小朋友歡迎,現在成為本館的常態及特色活動。
五、成立支亞干考古學園:支亞干考古遺址是史前最大玉器製作工坊遺址,本館於支亞干遺址現場設置公眾考古教學基地,以公眾考古的形式對一般民眾推展考古教育,促進部落觀光能量,增加部落經濟收入。
六、創造考古嘉年華:為強化與社區互動,本館創造每年一度的考古嘉年華,涵蓋市集擺攤、考古體驗活動、社區導覽、戲劇、音樂會等活動。
七、成立考古工作隊:《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遺址的主管機關是地方縣市政府,但是地方縣市政府沒有編制專業考古人員,因此本館在成立後聘用具發掘資格的考古專家,以提升學術量能並掌握花蓮史前文化的話語權。

考古博物館的公民行動
       最後要說明的一件事,「公民行動」的發生是基於社會的發展變化,舊的思維和做法已無法對應新時代的挑戰,因此這個群體中的民眾必須透過行動創造新的方法,回應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型態。從本館的參觀者,到現場工作人員、活動企劃者、組織行政工作者、地方機關首長及中央單位,所有曾經參與的各個層面的人都是這一個公民行動的參與者,考古館從回應大眾需求中變化自己,在行動中完成博物館的任務。
 
註1: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1項第1款第5目。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