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點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跳花蓮考古的日子
更新:2025-03-28
人氣 136

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姚書宇
身為一位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花蓮人,山林與海景已是日常,而家中後方那一排從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宿舍廢墟,更是我童年時總憧憬著探險的地方。對於家鄉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自認不陌生,卻也稱不上熟稔。直到踏進了考古這條路後,我才開始真正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四千年前的七星潭
2012年,我參與了臺大陳有貝老師主持的「花蓮縣四八高地遺址調查研究計畫」。在老師以及學長姐的指導之下,首次在花蓮進行考古發掘與調查工作,也重新認識了我從小到大最愛的地方——七星潭。
四八高地遺址就在目前花蓮曼波園區對面,2011年花蓮縣原本規劃於此地建立「花蓮國際雕塑文化園區」,因秦懷安先生通報發現石器、陶器等考古遺留,經過文化局及文資委員現勘後確認為一處新發現的遺址,依據考古遺址通常以最小地名作為命名之原則,該地位於四八高地,因此取名為「四八高地遺址」。
在邊長2公尺的試掘坑內,我們辛勤地發掘與記錄,幸運地,我們這組負責發掘的探坑成果相當豐富,出土了大量帶有繩紋的陶片、玉器,以及不斷冒出來的網墜。這些網墜以海邊的卵石製成,兩側敲出缺口後便可繫於漁網上,讓漁網快速沉入海中。網墜數量之多,讓我們一度懷疑是否挖到了古代捕魚人的工寮。更令人驚奇的是,雖然現在四八高地位於海拔48公尺、距離海邊直線約400公尺,實際上在四千多年前,這裡就是海岸線。隨著發掘深度增加,土層由壤土、轉為海砂,再轉變為卵礫石,甚至還出現了珊瑚化石及海膽的殼與棘刺,原來我們挖到了四千年前的七星潭呢。
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滄海桑田」的意涵。原來,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人們已凝視著這片美麗的海洋,與我們一樣在這裡生活著。從那時起,我看待這片熟悉地景的目光,多了一份屬於時間的深度。而至於回到學校後所面對的漫長標本整理地獄,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遺址就在你身邊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我有幸在尹意智學長的帶領之下,一起在花蓮上山下海進行遺址(與美食)調查及幾處遺址的發掘工作。這才發現,花蓮竟然擁有超過150處以上的考古遺址,最早可追溯至約5000年前,且隨著工程挖掘與遺址普查工作的推進,遺址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中。
2015-2019年,我們陸續在花岡山遺址、上美崙II遺址、富源遺址及崇德遺址進行幾次的發掘工作。特別是美崙溪出海口的兩側河階地無論是在四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兩千多年前、一千年多前抑或是21世紀的現在,依舊是熱門的生活好所在,自古以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選擇,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讓我更驚奇的是,從小生長的美崙地區,原來就隱藏著上美崙II遺址,離我家步行不到10分鐘。至於花岡山遺址,更是在我高中三年來每天活動的範圍內。原來,考古遺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可能就埋藏在我們日常風景的地底下。
3萬年來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
在各地發掘與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揭開了這片土地下埋藏的故事。然而,工作的同時也經常吸引當地居民或遊客的好奇,詢問我們究竟在挖什麼?是恐龍化石1?還是黃金寶藏2?當我們回答是幾千年前的考古遺址時,許多人都會非常驚訝。畢竟在學生時期的歷史課本裡,臺灣長達三萬年的史前史3可能僅占了寥寥數頁篇幅。儘管如此,我們仍持續努力透過各種方式將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分享給大眾,讓更多人得以認識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無論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還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都擁有豐富的展覽與多元活動,誠摯邀請大家前來參觀,一同探索這片土地的故事。
從考古學的視角來看,人類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僅是滄海一粟,但卻在土地中留下了無聲的紀錄,持續影響著後世的人群。無論是環境變遷、歷史發展,還是文化認同,這些痕跡都交織成這片土地多元而包容的樣貌,見證著人類世代的交流與文化的流轉。
身為一位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花蓮人,山林與海景已是日常,而家中後方那一排從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宿舍廢墟,更是我童年時總憧憬著探險的地方。對於家鄉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人文自認不陌生,卻也稱不上熟稔。直到踏進了考古這條路後,我才開始真正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穿越時空回到四千年前的七星潭
2012年,我參與了臺大陳有貝老師主持的「花蓮縣四八高地遺址調查研究計畫」。在老師以及學長姐的指導之下,首次在花蓮進行考古發掘與調查工作,也重新認識了我從小到大最愛的地方——七星潭。
四八高地遺址就在目前花蓮曼波園區對面,2011年花蓮縣原本規劃於此地建立「花蓮國際雕塑文化園區」,因秦懷安先生通報發現石器、陶器等考古遺留,經過文化局及文資委員現勘後確認為一處新發現的遺址,依據考古遺址通常以最小地名作為命名之原則,該地位於四八高地,因此取名為「四八高地遺址」。
在邊長2公尺的試掘坑內,我們辛勤地發掘與記錄,幸運地,我們這組負責發掘的探坑成果相當豐富,出土了大量帶有繩紋的陶片、玉器,以及不斷冒出來的網墜。這些網墜以海邊的卵石製成,兩側敲出缺口後便可繫於漁網上,讓漁網快速沉入海中。網墜數量之多,讓我們一度懷疑是否挖到了古代捕魚人的工寮。更令人驚奇的是,雖然現在四八高地位於海拔48公尺、距離海邊直線約400公尺,實際上在四千多年前,這裡就是海岸線。隨著發掘深度增加,土層由壤土、轉為海砂,再轉變為卵礫石,甚至還出現了珊瑚化石及海膽的殼與棘刺,原來我們挖到了四千年前的七星潭呢。
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滄海桑田」的意涵。原來,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人們已凝視著這片美麗的海洋,與我們一樣在這裡生活著。從那時起,我看待這片熟悉地景的目光,多了一份屬於時間的深度。而至於回到學校後所面對的漫長標本整理地獄,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遺址就在你身邊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我有幸在尹意智學長的帶領之下,一起在花蓮上山下海進行遺址(與美食)調查及幾處遺址的發掘工作。這才發現,花蓮竟然擁有超過150處以上的考古遺址,最早可追溯至約5000年前,且隨著工程挖掘與遺址普查工作的推進,遺址數量還在持續增加中。
2015-2019年,我們陸續在花岡山遺址、上美崙II遺址、富源遺址及崇德遺址進行幾次的發掘工作。特別是美崙溪出海口的兩側河階地無論是在四千多年前、三千多年前、兩千多年前、一千年多前抑或是21世紀的現在,依舊是熱門的生活好所在,自古以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選擇,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讓我更驚奇的是,從小生長的美崙地區,原來就隱藏著上美崙II遺址,離我家步行不到10分鐘。至於花岡山遺址,更是在我高中三年來每天活動的範圍內。原來,考古遺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可能就埋藏在我們日常風景的地底下。
3萬年來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
在各地發掘與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揭開了這片土地下埋藏的故事。然而,工作的同時也經常吸引當地居民或遊客的好奇,詢問我們究竟在挖什麼?是恐龍化石1?還是黃金寶藏2?當我們回答是幾千年前的考古遺址時,許多人都會非常驚訝。畢竟在學生時期的歷史課本裡,臺灣長達三萬年的史前史3可能僅占了寥寥數頁篇幅。儘管如此,我們仍持續努力透過各種方式將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分享給大眾,讓更多人得以認識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無論是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還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都擁有豐富的展覽與多元活動,誠摯邀請大家前來參觀,一同探索這片土地的故事。
從考古學的視角來看,人類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僅是滄海一粟,但卻在土地中留下了無聲的紀錄,持續影響著後世的人群。無論是環境變遷、歷史發展,還是文化認同,這些痕跡都交織成這片土地多元而包容的樣貌,見證著人類世代的交流與文化的流轉。
註1:由於臺灣地質環境較年輕,與恐龍生存的年代有所差距,不過古生物學近年的研究成果仍持續在改寫恐龍演化的認知與分類。順帶一提,挖恐龍是古生物學家的範疇,不是考古學唷!
註2:各地都有日本人留下來的黃金傳說,但很可惜的總是挖不到。
註3:目前臺灣最早的人群活動年代可追溯至三萬年前,在臺東八仙洞遺址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留,而花蓮地區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留,但也不排除未來發現的可能性。
相關照片